蕉荷消夏处
停琴啜茗时
闲心与逸兴
长夏得淹留
《停琴啜茗图》,又名《品茶图轴》,所画何人,画作并无交待。看题款,尚能知晓一些信息,老莲洪绶画于青藤书屋。如无特别交待,画中主角通常是画者本人。
此幅画却是画了张岱抚琴一曲之后,二人清谈品茶的场景。品茶清谈,必得停琴之后啊。张岱抚了琴,自然要由陈洪绶奉茶致谢了。两杯茶比肩在冬日阳光下,灿如落日,一色已迷目,“凿落满斟判酩酊,香囊高挂任氤氲。”
停琴啜茗图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前人及当时人们饮茶的不同方式,在其中表达了较为明显的好恶取向。《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在此是对添加诸多调料所煮之茶的厌恶,而在晏殊、陆纳等人相关茶事的记述中,则是隐含了陆羽对于节俭之茶的赞赏与推崇。在陆羽那里,人要饮茶,应明茶之性,同时应该对自我有所要求,追求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皆精的“九难”之茶。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
饮茶致静,是茶文化的表现之一,内心真正宁静才能寻找生命的本真,思考生命的意义,通悟大道。老庄哲学对虚静的精神追求折射在茶文化中,茶的自然属性有助于饮茶之人解渴,养生,平和心情,在饮茶过程中明心见性,洞察万物,饮茶之人与茶无声的相融与交流使茶与人的精神共同得以升华,在物我两忘中感悟万物归一,周而复始。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精神互融,构成了淡泊宁静的茶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