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发展的前景来看,生态美学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这一点,也正好符合道家的预想。老子和庄子他们如果穿越时空面对书法美学和昆曲美学,估计不会太上心,但是一旦看到采自原始森林的千古叶芽被他们极为重视的泉水冲泡,沁人心脾,一定会惊喜莫名。我想,越到将来,人类越会重视生态美学,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美学的终极依凭。
正这么喝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
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形,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吗?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攸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
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不值得我去认真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勉强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4,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6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
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一些相关的文字记述,如“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这一切都证明,普洱茶比其他茶种更有效地渗入了我们的生命系统。它从何处获得渗入之力?得自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因此切莫小看了这么一杯不起眼的普洱茶,它居然是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命系统的磨合点。因此,它那不太美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大美学。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油腻过剩,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健康问题。而且,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已经证明,普洱茶确实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明显功效。因此,它的风行,理由成立。
不仅如此,普洱茶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喝了不影响睡眠。即使在夜间喝了,也能倒头酣睡。这个好处,在各种茶品里几乎绝无仅有,实在是解除了世间饮茶人的千年忧虑。
试想,在大批繁忙的人群中,要想舒舒服服地摆开阵势喝茶,总在夜间。但其他茶,一到夜间总是很难被畅饮,因此,普洱茶就在夜色之中成了霸主。谁想夺霸,只在白天叫叫罢了,一到夜幕降临,就不再吱声。
这也就是说,普洱茶对人类生命系统的介入,虽然特别有效,却又特别温和。它体现了一种柔性的生态美学。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味。
要写普洱茶的口味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由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觉公认,与普洱茶也不对路。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味觉的失落当作了玩弄文字的缺口,实在有点自欺欺人。但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暖润”。
普洱茶在陈酽、暖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储”。这一点,已经进入了生态美学的至深部位。
在“心理仓储”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稍加定位。
我做过一个散文化的美学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说出来。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半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磬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而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是,凡有一点文学感觉的老茶客听了都会点头微笑。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各种口味便能从茶客们的“心理仓储”中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储”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
经常遇到一些好心而又殷勤的朋友听说我喝普洱茶在行,专门拉我到当地茶馆喝。进得门去,茶具、茶艺师一应俱全,那就会使我非常尴尬。专业素养的积累很容易让人在某一领域的接受范围越变越小、越来越严,实在是没有办法。我的普洱茶“心理仓储”,时时会产生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情景,与人们对审美等级的严格固守很接近。再宽容的人,在美的领域也仍然保持着进退敏感。例如,我平日很难去参加某个文学朗诵会,我妻子更不会涉足戏曲演唱活动。美的品级造成了一种不容骚扰的“自守系统”,而且已经化成本能。
普洱茶的品鉴,如果在口味上进入了美学系统,那就麻烦了,但是,这也是最令人向往的境界。
我在这里划出了三个台阶:由口感,到快感,再到美感。
第一台阶——口感。入口舒适,又获得了有益健康的体验。由此产生信任,成了一名热心的茶友;
第二台阶——快感。放不下了,日日惦记,一杯在手,浑身安泰。而且能够分辨品牌,知晓冲泡,成了一名专业的茶痴;
第三台阶——美感。执杯而恭,细品而静,进入一种无忧无虑的精神境界,生命与层峦叠翠相溶,成了一名世间的“茶神”。
当然,能踏上第三台阶的人并不太多。美的领域,向来如此。
最后,是深度。
不管上了哪一级台阶,普洱茶的“心理仓储”总是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也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因此,“茶友”和“茶痴”的队伍不断扩大,这实在是一种好事。
相比之下,世上很多美食佳饮,虽然不错,但是品种比较单一,缺少发展空间,吃吃可以,却无法玩出大世面。无法玩出大世面,也就成不了一种像模像样的文化。以我看来,普洱茶丰富、复杂、自成学问的程度,在世界上,只有法国的红酒可以相比。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制作储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一款款上品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与躲在后面的大山、茶号、高师、岁月连在一起,与千里之隔又立即贯通的茶香、茶语连在一起,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态美学语法”。进得里边,处处可以心照不宣,不言而喻,见壶即坐,相见恨晚。这样的天地,当然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
从现代认知水平上来定义普洱茶,并不太难。一般来说,它是云南澜沧江流域普洱市西双版纳地区生产的,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自然发酵陈化或人工渥堆后发酵制成的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