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归最早的记载是在清末民初《缅宁县志》:“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上世纪七十年代,昔归被当地政府用作接待礼仪茶,茶农称之为“县委茶”。

- 01 -
昔归茶产地环境

昔归忙麓山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最东面的邦东村民委员会辖区,距邦东村12公里。

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1970年实行集村运动,忙麓山上的村民陆续搬到了昔归村居住。从那时起,昔归村每年精制100公斤昔归茶上交县上。当时茶农们称之为“县委茶”,县里之所以选中昔归茶作为接待礼仪用茶,其原因莫不由此。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由于得天时地利之美,茶叶品质历来优秀,又因地理纬度、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树龄、培植方式、加工工艺等特殊因素,使其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

昔归茶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加上当地茶农的养护等诸多要素,造就了昔归茶独一无二的品质和口感。
 

“归去来兮,古渡将芜胡不归?” 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前临澜沧江,背靠昔归山,便是声名远扬的昔归忙麓山。忙麓山脚,近邻昔归新石器遗址,就是曾经的嘎里古渡,嘎里古渡曾是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在邦东古镇交汇后过澜沧江的交通要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1986年嘎里古渡改设昔归渡。时光荏苒,随着马帮的衰落,曾经繁华的嘎里古渡也一度沉寂。
 
 
昔归,是傣语音译,意为“搓麻绳的地方”,早些年间茶马古道由此经过,渡口渡船、马帮来此收购茶叶,需大量的麻绳,因而就把这搓麻绳的地方喊作了昔归。

采摘的时候,4、5至6叶对夹叶,成就浓郁滋味。古树昔归茶的采摘状态都是5叶甚至是6叶的芽叶,芽已经打开,形成了对夹叶。

在这样一个状态下采摘的芽叶,才能呈现一个从嫩到老非常完整的形态,以保留鲜叶中强劲的茶气和完整的内含物质,使茶品浓郁耐泡,茶气高扬,口感饱满纯正。

 
- 02 -
昔归茶的特点

条索:黑长直

黑:昔归茶属于邦东大叶种。不同于勐库大叶种制成干茶后的呈现出的灰白色或是浅灰色,昔归茶制成干茶后,其条索呈现黑色或乌黑色,所以才有了“黑荆条”这一说法。

其次,昔归茶制成干茶后,芽头较少,茶毫不明显,并不像勐库大叶种一样有明显芽头和茶毫。这也就是“背无毛”这一说法的由来。

长:昔归茶从采养方式角度来说,属于藤条茶。由于藤条茶的采摘方式和拣选标准的不同,其干茶条索往往修长纤细。

直:不同于其他干茶条索多有弯曲,昔归茶条索长而笔直。
 
茶汤:鲜香绵

昔归茶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回甘生津的特点。

馥郁的兰花香、细腻的水路,丰富的层次感,再加上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甜,使整体滋味在保持临沧茶甜蕴特质的同时,水路更加细腻。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体感:深久快

“深久快”形容的是昔归茶带给品饮者的体感。

深:所谓“深”指的是昔归茶的韵感。所谓“韵”实际上指的就是茶汤咽下后带给身体的感受。
 
久:昔归茶留韵时间更久,最长者可达数个小时。

快:回甘和生津的速度快。昔归茶的一大特点就是回甘快且生津迅猛。

 
一杯好茶,茶烟袅袅的村庄,美丽的忙麓山,静默无语、细细东流的澜沧江,唯愿此情常记心头。

恰是这样的人迹难以达到的深山,才让昔归茶保持了最原始的风貌。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体验

古道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