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乃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茶事过程对象化之集合形态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完善素质,表现自我。茶道之形成,在于盛唐。茶圣陆羽,是中华茶道之先驱;其著作《茶经》则系“地道的茶道哲学”(日本森本司朗:《茶史漫话.茶经的构成》。

陆羽《茶经.一.之源》云:茶叶为饮,可以疗疾,“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六之饮》则强调了“饮之时义远矣哉”。它可以“荡昏寐”,故茶味要求“珍鲜馥烈”、“隽永”。《茶经》的作者,显然把饮茶视为精神享受,重在一个"品”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所以日本森本司朗《茶史漫话》充满激情地评论《茶经》说:“在这本百科全书式的项目纷陈之中,可称之为‘人生指南’的思想脉络贯穿全书....是茶的精神;是俭的美德;是穷苦人自主独立、自力更生、刻苦奋斗的生活规范。”

宋徽宗撰《大观茶论》指出: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茗饮可以“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徽宗所论,包含着宁静、内省、心理净化之哲理。


明代张源撰《茶录》一卷,便专立"茶道”门,以示郑重。明代屠隆撰《考磐余事》,立“人品”门指出:“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复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醒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赏者矣。

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屠氏还鞭挞了违背茶道精神之恶习,讥议唐宰相李德裕云:“李德裕奢侈过求中书不饮京城水,悉用惠山泉,时谓之水递”,虽“清致",却“有损盛德”!


潮州之“工夫茶”道则更是中国茶道之最集中体现者陆羽《茶经),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于“和”。“和”之内涵,于古今茶事中殊获充分之体现。兹举其大地刘贞亮有“以茶利礼仁”说;《茶经》引《桐君录),“雨方有瓜芦木,亦...客来先设”,民俗有“寒夜客来茶当酒说。
此“和敬”也。

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此物清高世莫知”句,张载《登成都楼诗》有“芳茶冠六清”句,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有“美君潇洒有余清”句,言茶清;蔡襄《北苑》有“龙泉出地清”句,言泉清;

苏轼《汲江煎茶》有“自临钓石取深清”句,言水清;皮日休《茶鼎》有“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句,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再饮清我神”句,赵佶《大观茶论》有茶之为物,“致清导和”句,吴嘉纪《松萝茶歌》有“松萝山中嫩叶有,老僧顾盼心神清”句,林通《尝茶次寄越僧灵皎》有“清话几时搔首后,愿和松色劝三巡”句,壶铭有“可以清心也”说,言心神清;


《大观茶论》有“天下之士,.志...啜英咀”,“可谓瘟世之清尚也”说,范仲淹《和章眼从事斗茶歌)有“众人之曲我可清”向,耶律楚材《西域从玉君玉乞茶)有“败乞装设分款件:教消米绕钢度”向,首时尚清,刘禹锡西山兰看这有)有“收知花乳着冷味,须是联云败石人”向,陆容《送茶僧》有“石上清香竹里茶”甸,袁枚《试茶》有“几茎仙草含虚清”句,言意境清。
此“和清”也。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体验

古道
客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