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时候,袁宏道曾经说,世间有三败兴,其中之一,是“游非其时,或花落山枯”。
他说这话的意思是,世间的光景,许多时只此一次,是失去便不会再来的。所以,有盛景时,就该应时游赏。
◆ ◆ ◆
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茶宴又称茶会,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三国时代,我国就有“密赐茶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
“茶宴”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一书,其中指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茶宴已经正式化,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是士代夫之间的一种时髦的交际方式。再到宋代,茶宴之风盛行,宋徽宗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
但这一颇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生活方式,经过时光岁月的荡涤,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几乎被人遗忘。
美酒千碗难成知己,清茶一杯也能醉人。这醉人的清香飘逸在以茶代酒的款待宾客的茶宴上时,它向大家传递“把传承变成一种潮流”的终身茶生活理念和精神。茶不仅仅只是仪式感的载体,更是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日常,以茶会友,美好与共……
1.文人骚客的茶宴
北宋·赵佶《文会图》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是著名的《文会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与文人们雅集宴饮的一个场景。而这个局部图就展示了独立的桌案,上面摆放着各式茶道具,包括茶盏、盏托、汤瓶等物,围绕桌案周围的正是负责为文士们提供茶饮的侍童们,中心那名侍童手持长柄茶勺,准备将茶末从罐中取出,盛入茶盏,待点茶。其他的侍童们也分别有着各自的分工,需在这个区域将茶准备好,再端送至主桌席。
文人骚客与上层社会所拥有的「茶摊」分工细致,服务到位。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可见在茶摊上也许是不分高下尊卑,皆可品饮。
宋 ·佚名《春游晚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市井百姓的茶宴
说完了上流社会文人骚客的茶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更加接地气的市井间的茶摊,往往这样的烟火气,才是最能感染人的。看看下图中摊贩刚沸水冲泡出的热茶,简直是挡不住的诱惑啊~写到这里默默的咂巴咂巴嘴,顿时觉得口干舌燥想进到画里讨碗茶一解口渴。
宋 ·刘松年(传)《茗园赌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茗苑赌市图》描绘的就宋代普通百姓的快乐喝茶时光,上面的画面展示的其实是走街串巷的流动茶摊茶贩们相遇的场景,看上去许是累了歇歇脚,顺便掏出家伙什儿,比划比划谁的冲茶技能更佳~仿佛斗茶大战一触即发!
宋 ·刘松年(传)《茗园赌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个局部展示的是游走在街边的茶贩,注意是一个三口之家哦!父亲担着货架,母亲则提着汤瓶,孩童担着茶盏茶托等物,虽然是游摊,货品和服务也非常周到。
元·赵孟頫 《斗茶图》
上面这群斗茶的小贩,在宋代叫作「提茶瓶人」。北宋开封的夜市上,三更半夜都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些上夜班的公吏、市民,下班路上,都习惯买一碗滚热的茶汤喝,以暖暖身子。
3.佛家僧侣的茶宴
不仅是寻常的百姓和文人骚客。茶对于僧人来说更是续命般的存在,下图是出自南宋时期,由周季常、林庭珪两位画师所做的《五百罗汉图》。《五百罗汉图》共由百余幅画作组成,全面记录了宋代浙东宁波地区寺院僧人的生活情景,向我们再现了宋代的寺院生活及佛教文化。而佛教徒则普遍饮茶,以避免自己在漫长的打坐过程中昏昏欲睡,自然提到僧人用茶的画幅不在少数。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罗汉图》局部
唐代天宝六年(742年),禅师法钦到径山结茅传教,在龙井旁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谁想数年后径山茶树竞蔓延山谷,在径山上逐渐繁盛起来。径山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罗汉图》局部
画面中的僧人们手捧茶盏与盏托,而侍童正一手执汤瓶一手执茶筅正在点茶,僧人神情倦怠,彷佛刚念完经,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著名的径山茶宴就属于礼仪茶会,它是宋代余杭径山寺茶事礼仪和茶汤煎点的规范程式。如今的径山茶宴已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问题就来了,寺院茶宴早在唐代就有,宋代寺院饮茶之风更盛,在杭州的天竺寺、龙井寺、报恩寺都有茶宴。